老张蹲在棚户区褪色的蓝铁皮屋檐下,手机屏幕在黢黑的指缝间发着幽光。工友群里又弹出新消息:"软件工程网Python特训班,包教包会,学成接单月入过万"。他熄灭屏幕,望着对面洗头房暧昧的粉红色灯光,突然觉得那些旋转的LED灯管像极了代码报错时的红色警示。
这个四十岁的钢筋工有双能徒手掰弯螺纹钢的手,却在触控屏前笨拙得像头熊。三个月前他在"夜来香"按摩店门口撞见同乡李眼镜时,对方正捧着本《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镜片上反射着霓虹灯与代码的双重光芒。
"这玩意儿能当饭吃?"老张蹲在马路牙子上,看李眼镜用布满老茧的手指在手机IDE上敲出流畅的代码。远处塔吊的探照灯扫过来,把他们的影子拉长成两个时代的剪影——一个还粘着混凝土渣的劳保鞋,一个磨破边的程序员格子衫。
李眼镜扶了扶从废品站淘来的黑框眼镜:"知道咱绑钢筋为啥总被工头克扣?现在工地都用BIM建模了,咱们这身力气…"他突然压低声音,"软件工程网那个夜间直播课,我帮你在管理员电脑…"话音未落,洗头房二楼突然传来女人的尖叫,两人条件反射般弹起来,却发现只是醉汉打翻了啤酒瓶。
三个月后的暴雨夜,棚户区断电的工棚里亮起十几处手机荧光。老张蜷在发霉的被褥上,屏幕上是软件工程网的3D建模课程直播。当讲师演示如何用代码自动计算钢筋配比时,他布满裂口的手指突然剧烈颤抖——那正是他昨天在工地被工头骂了半小时的活计。
"老张!快看群!"李眼镜顶着湿透的头发撞进来,手机上是他们合作接的第一个外包单:给建筑公司做物料管理系统。报价栏赫然写着8000元,这相当于他们绑两个月钢筋的收入。
在网吧包夜的第七天,当老张终于搞明白怎么用Python循环语句生成报表时,晨曦正透过油腻的玻璃窗染红键盘。李眼镜突然指着监控画面:"看!工头在咱们常去的那家…"两人对视一眼,突然爆发出带着黑眼圈的大笑。那些曾经用体力换钱的场所,此刻在代码构建的虚拟世界里,正被他们用算法重新解构。
如今的老张依然住在棚户区,但工具箱里多了台二手笔记本。当他在工地用手机调试自己写的工程管理APP时,工头凑过来递烟:"张工,这个月进度表能不能…"斜对面的"夜来香"不知何时变成了"极客咖啡",李眼镜正在里面给新人讲解如何用爬虫抓取建材价格。玻璃窗上,两个被代码重塑的身影,正倒映着这个数字时代最生猛的逆袭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