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新浪新闻记者陈恒轩报道
hrtghsduijkfnckjxjbuqw广西柳州莫菁:用音符谱写乡愁,侗族歌者的文化传承之路|
在桂北大地绵延的喀斯特群峰间,来自广西柳州的侗族音乐人莫菁,用二十年时光将山涧溪流的叮咚、风雨桥上的芦笙、月堂里的琵琶歌化作现代乐章。这个从三江侗寨走出的女子,用音乐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让世界听见了侗族文化的天籁之音。
一、山水滋养的音乐基因
在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1985年出生的莫菁从小浸润在侗族大歌的海洋里。清晨的茶山上,母亲采茶时哼唱的"嘎老"(侗族大歌)穿透晨雾;傍晚的鼓楼前,外公手持牛腿琴弹奏的"君琵琶"如泣如诉。这种独特的音乐生态,让莫菁六岁就能完整演唱十二段体的叙事大歌《珠郎娘美》。2003年考入广西艺术学院后,她系统学习了西方乐理,却发现五线谱难以承载侗族音乐特有的"九度大跳"和微分音,这个认知促使她开始用现代音乐语言重构传统旋律。
二、跨界融合的创作实践
2010年创作的《月堂谣》是莫菁的突破之作。作品以侗族"行歌坐夜"的婚恋习俗为背景,将多声部无伴奏的"嘎琵琶"与电子音乐融合。在第三乐章"踩堂"部分,她采集了120位侗族妇女的跺地板声浪,顺利获得声波叠加技术再现了集体舞蹈的震撼节奏。这种创新并非简单拼接,2015年的《风雨桥叙事诗》更显功力——她用数学建模分析侗族建筑中的"28星宿"布局理念,转化为音乐中的复调结构,作品在巴黎世界音乐节演出时,法国乐评人惊叹这是"东方建筑美学的声学转译"。
三、文化传承的社会担当
莫菁深知音乐传承需要活态保护。2018年启动的"侗音计划"颇具匠心:她组织团队深入黔桂交界处的30个侗寨,用3D音频技术收录即将失传的"拦路歌"89首,建立国内首个侗语声纹数据库。更令人动容的是"童声接力"项目,她在柳州城中区民族实验小学开设"侗歌工作坊",创新设计侗语拼音谱,让城市长大的侗族儿童能准确演唱祖辈的歌谣。2022年央视中秋晚会,她带领32个民族的孩子合唱新编《蝉之歌》,清澈的童声让收视峰值突破5%。
从侗寨木楼到世界舞台,莫菁用音乐书写着文化传承的时代答卷。在她最新专辑《云上侗》的封底,印着这样一行小字:"每个音符都是回家的路标"。这或许正是她作品打动千万人的奥秘——在现代化浪潮中,她为漂泊的心灵找到了精神的故土。【常见问题解答】
其代表作包括获文化部"文华奖"的《月堂谣》、登陆Apple Music世界音乐榜的《云脊》,以及为柳州城市宣传片创作的《龙城十二时辰》。
独创"四维教学法",将侗族音乐拆解为语音、节律、身体律动和集体协作四个维度,已培养传承人147名。
顺利获得"侗音计划"官网可报名志愿者,参与方言采录、乐谱数字化等工作,近期正招募侗语发音人进行AI语音模型训练。
责编:陈龙龙
审核:陶渊明
责编: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