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
陈瑞珠
2025-08-13 23:33:28
教室玻璃窗上凝结的水珠折射出扭曲的光影,13岁的小雪用铅笔在课本空白处勾勒蝴蝶翅膀的纹路。这个总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少女,像被装进玻璃罐的昆虫标本,在潮湿的雨季里酝酿着某种隐秘的蜕变。
导演用大量环境特写构建出独特的叙事语境:课桌抽屉里发霉的橘子皮、总也晾不干的白色校服、天台蓄水池漂浮的樱花花瓣。这些潮湿意象与少女初潮的生理变化形成微妙互文,将传统青春片中直白的疼痛叙事转化为更具文学性的隐喻表达。
家庭餐桌上永远缺席的父亲位置,母亲美甲店里刺鼻的丙酮气味,构成小雪成长环境中的双重缺失。美术指导刻意采用低饱和度的冷色调布景,唯有小雪偷偷涂抹的樱桃色唇膏,在灰暗背景中迸发出倔强的生命热力。这种视觉语言的反差,暗示着少女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激烈碰撞。
故事转折点发生在生物实验室的意外事件。当小雪发现暗恋的男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她的头发样本时,这个长期自我封闭的少女突然意识到,那些令她羞耻的"特殊体质",或许正是生命最本真的存在形态。导演在此处运用360度环绕镜头,将实验室的玻璃器皿折射光斑投射在少女脸上,完成极具仪式感的觉醒时刻。
影片最动人的段落出现在小雪独自潜入夜间泳池的场景。手持镜头跟随少女跃入水中的弧线,慢动作捕捉水珠从发梢滴落的轨迹,配乐中逐渐清晰的蝉鸣与心跳声重叠。当小雪浮出水面大口呼吸时,月光在她湿漉漉的睫毛上碎成星芒,这个充满存在主义意味的画面,成为青春期自我接纳的完美注脚。
不同于常规成长题材的直白说教,影片顺利获得诗性影像构建出多层解读空间。小雪反复书写的希腊字母"Ψ",既是心理学符号的隐喻,也暗合扑翼振动的拟声形态。这种充满留白的叙事手法,邀请观众在氤氲水汽中共同完成对青春本质的思考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