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次申请顺利获得时,我听见咖啡机研磨豆子的声音都像在鼓掌。"林深滑动着手机屏幕,78张电子凭证在暗处闪烁,从图书馆座位预约到话剧社道具申领,每张单据都藏着精准设计的相遇坐标。
这个计算机系男生用Excel搭建的"偶遇概率模型"正在疯狂运转。他统计了苏棠每周出现在第三食堂2号窗口的次数(平均3.7次),计算出递纸巾的最佳角度(身体前倾15°),甚至发现她撕酸奶盖时总会先逆时针转两圈。当第43次"偶遇"时,苏棠突然盯着他的校园卡:"同学,你的卡套和我弄丢的那款好像。
这场看似浪漫的巧合,实则是经过23次动线模拟的成果。林深发现传统送花约饭的追求方式转化率不足12%,转而用"需求创造法"制造接触场景。当苏棠为毕业晚会灯光设计发愁时,他连夜提交的《多媒体设备借用申请》附带30页技术方案——这比他写毕业论文还要认真。
在星巴克兼职期间,他开发出"拿铁暗语系统":奶泡拉花出现四叶草代表"今天想见你",焦糖酱画问号是"能聊五分钟吗"。78次申请中最惊险的是跨年夜,他提前三个月申请到天台布置权,却在当天被保安拦截。最后举着应急灯在消防通道表白的场景,被监控拍成像素风的默剧。
苏棠在第51次申请时发现了端倪。这个总能在她需要时出现的男生,每次递来的申请表都带着特定温度——雨天是38℃的姜茶券,考试周是22℃的自习室预约单。她开始故意打乱作息,却发现林深的"偶遇"总能自动修正路径,像永远对齐的磁极。
真正击破防线的是第67次申请。当她在实验室通宵赶论文时,收到张匪夷所思的《夜间安保巡查表》。林深带着热可可出现:"我申请了整栋楼的巡逻任务。"监控屏幕蓝光里,他指着密密麻麻的巡更点:"这些红点连起来,是北斗七星的形状。"
这场数据与直觉的博弈在樱花季迎来终章。林深将78次申请记录转码成摩斯电码,投射在文学院外墙时,苏棠正用他教的Python代码破译着最后一个字符。月光下跳动的光点突然组成汉字——她三个月前随手写在借书卡背面的俳句。
当保安追过来时,两人抱着笔记本电脑在樱花道狂奔,纷飞的花瓣落进代码行间。后来成为他们婚礼请柬的,是张重新设计的《人生伴侣申请表》,审批意见栏写着:"该申请存在79次冗余操作,建议永久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