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国际

俄罗斯入籍日本异国他乡的认同挣扎与新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陈程2025-08-26 03:46:58

初到日本的日子,总像把自己分成两半。白天在写字楼里敲打着看似熟悉的日语,夜里却对着窗外霓虹灯发呆,脑海里仍旧是雪夜里哈尔科夫的风,街角小店里飘出的香味像从远处传来的一封信,提醒着自己并非真正的这里人。我叫瓦西里,一名在日本工作的俄罗斯人,带着一张签证和一颗想要融入的心。

我来日本并不是为了逃离寒冷,而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份更清晰的未来——在一个没有雪山压顶的城市里,学习日语、结识朋友、慢慢让生活变得可被珍惜。

初来乍到,一切都像新买的相机,镜头里充满了不确定的焦距。工作上同事用日语与我研讨,我用英语和肢体语言去挖掘彼此的理解;私下里,我用手机里的俄语键盘和朋友们聊天,仿佛把俄罗斯的夜空带到了东京的公寓。生活的节奏被分成两段:白天的办公桌前,晚上在语言交换聚会里练习口语,周末的市场里品尝寿司和牛肉握,脑海里却不断回放着母亲做的红菜汤的味道。

那些味道像是一条隐形的线,把我从陌生的土地拉回到根的地方,同时又在心底埋下继续前行的种子。

语言,是我最大的战场。日语的敬语像一午餐的调味品,需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咸也不能淡。刚开始,我说错了敬称,被同事一个微笑掩盖的尴尬拉扯着我的脸颊。后来慢慢点滴积累,像在日历上每天打勾:这一天我理解了这句“お先にどうぞ”的含义,那天我学会用“すみません、もう一度お願いします”来请求重复。

语言让身份变得可被表述,也让行动变成了选择:是向前走,还是停在原地任由错觉占据心头。和朋友们一起散步在秋叶落下的公园时,我开始意识到,归属感并非一夜之间涌现,而是由一串看得见的细节组成——你喜欢的咖啡口味、你熟悉的路口、你会不会在雨天撑伞面对陌生的微笑。

我并非想直接抹去自己的历史,只是希望把它换成一个更具选择性的版本。于是,我把记忆写成两种版本:俄罗斯版本和日本版本。俄语的词汇像冬天的冷风,直直地吹进心口;日语的表达则像春天的和风,轻轻拂过耳畔。两种语言在我的日常里交替闪烁,我也开始在两种文化的交汇处找到了某种平衡。

我在公司里学会用日语汇报工作,用俄语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发消息;周末在日本的社区中心参加活动时,我也会把母语的小段子带给同样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讲解。渐渐地,我发现身份并非一个单一的标签,而是一种能在不同场景中自由切换的能力。谁规定了我们必须只属于某一处呢?当你愿意在两种文化间搭起桥梁时,归属感就会像灯光一样在夜里亮起。

自我认同的冲击在于对“新”的恐惧与对“旧”的留恋之间拉扯。我时常在心里问自己:成为日本公民,会不会让我忘记那段在罗蒙诺斯基街头奔跑的童年?会不会让我的天性变得过于守成,失去对未知的渴望?但也许,真正的答案并非选择放弃哪一方,而是把两者以新的方式连接起来,创造一个可以称呼为“家”的地方。

我的朋友们常说,入籍不是抹去过去,而是给未来加上一道新的印记。于是我在申请表上勾选了日文名字的拼音版本,留下一句简短的自我介绍:瓦西里,在日本也会被称作“瓦西”,一个带着两种母语气息的人。这个名字像一张通行证,标明我愿意在这座城市里长期居住、工作、学习、和爱。

日子的长短不再以归属某国的权利来衡量,而是以心中收获的温度来判断:我在这里学会了如何对邻居微笑,如何在濡湿的雨天走回家,如何把俄罗斯的节日留在心里,同时以日本的节日装点生活。认同的边界不再是墙,而是一条可以自我延展的路。

如果你也正在经历跨国生活,或是对“身份”有着各种复杂的情感,请不要急着用一个标签来定义自己。你可以像我一样,把日常琐碎变成理解彼此的钥匙,在语言、习俗、饮食甚至是对故乡的敬意之间,慢慢地构建一种属于自己的平衡。也许你会发现,真正的自由,是在不同文化的河流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座桥。

|

就在我准备进入入籍程序的那些日子里,心里版图也在重新绘制。日本的国籍制度强调归化需要长期居留、稳定收入、良好品行等条件。对我来说,这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门槛,更是一种对自我的考验——你准备好让一个陌生的国家正式成为你的“家”吗?当我把申请材料层层整理,逐条对照自己的日常时,我逐渐看清楚,所谓的新身份,并非单纯的国籍变更,而是对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度调整。

成为日本公民,第一时间意味着对“稳定”的追求更加明确。我开始在职业生涯里设定更清晰的目标:学习新的工作语言、理解更多本地市场的规则、参加社区活动来扩大社交圈。稳定并不等于固定不变,它更像是一种可持续的动力,促使我把过去的两段式生活转换为三段式的流动:俄罗斯的童年记忆、日本的日常经验、以及在两者之间不断生成的新习惯、新连接。

于是,我把周末的长途火车旅行变成一种仪式,去探索日本各地的地方风情;把家庭聚会安排成跨文化的节日互访,邀请日本朋友尝试俄式料理,也请俄语的朋友来品味日式茶道。顺利获得这些互动,我发现身份的再设计并非简单地“并列两种文化”,而是在日常的细节中将两者有机地融合。

新身份带来新的责任感,也带来新的温度。入籍后,我依然保持对母国的热爱,更懂得用另一种方式去表达这种情感。我的公民身份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两端的讲述:在俄罗斯的雪夜里,我会记得日本的樱花;在日本的清晨,我会想起莫斯科的地铁声。这样的双重记忆,不再像两张孤立的照片,而是被同一张画布合成的一幅画。

我学会用日语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同时用俄语与家人分享生活的点滴——哪怕对话的节奏不同,情感的真诚却始终如一。

社群的力量,成为我融入新生活的重要通道。日本的社区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也有本地居民对跨文化的热情与好奇。我们在公园里共同给孩子们讲述各自的节日故事,在料理教室里交换家乡的味道,用歌曲和舞蹈把彼此的差异缩小到一个可笑的笑点。语言只是第一道门槛,真正让人留在这里的是人情的温度,是对彼此生活细节的尊重与理解。

顺利获得参与志愿活动、加入语言学习小组、参加传统节日的庆祝,我发现自己不再只是一个异乡来客,而是一个正在被社区接纳、被信任的人。入籍后的生活,让我懂得如何把“外来者”的身份,变成“共居者”的角色。

新生活也带来对未来的全新设想。我不再以距离感去衡量彼此,而是以共同的日常来测量彼此的亲近度。我的住所、我的工作、我的社交圈,都在逐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跨文化生活系统”:一半是日常的本地化适应,一半是对俄罗斯文化的持续保留;一半是日本人的礼仪和守时,一半是俄罗斯人对热情与直率的表达。

这样的系统不但让自己更稳,也让身边的人感到安全与信任。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会在这座城市的某个社区创建一个小小的文化角落,邀请两岸三地甚至更多地域的人共同分享彼此的故事,让不同背景的人在同一片屋檐下找到自己的“家”的气息。入籍,是一件沉静且深远的事,它激发我以更温柔的方式去对待世界,也让我明白,身份是会成长的。

如果你正在考虑跨国生活,也许可以把目光从“能否入籍”转向“入籍后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一段关于自我塑造的旅程:学会用日语讲述内心的柔软,学会用俄语守护记忆的锋芒,学会在两种语言之间建立桥梁,让生活变得更真诚、更有温度。入籍并非终点,而是开启一种更丰富的生活方式的钥匙。

你会发现,当你愿意让自己在两种文化之间持续地对话,世界也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应你。或许你会在某天站在日本的樱花树下,望着落日把影子拉长,心里忽然明白:新生并非抹去旧的自己,而是在新的土地上,学会以更完整的自我去迎接每一个清晨。若你也在走这条路,愿你我都能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家”与“我们”。

俄罗斯入籍日本异国他乡的认同挣扎与新
责任编辑: 陈丹妮
公募REITs指数调整 一批产品将迎解禁潮
新西兰政府可能放松外国人购房禁令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