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脉腹地的训练场上,浓烟裹挟着催泪瓦斯的刺鼻气味翻滚升腾。三十名特战队员全副武装穿越火障,防毒面具下的视线不足五米,耳麦里突然炸响沙哑的吼声:「敌袭!三点钟方向!」话音未落,实弹擦着头盔呼啸而过——这是刘近设计的「地狱周」保留课目,用真枪实弹在参训者神经末梢刻下战场记忆。
这位被称作「魔鬼教官」的特战专家,总能在训练场制造出超乎想象的战争迷雾。某次高原演习,他秘密调来退役的59式坦克,在突击队员必经之路上轰出直径三米的弹坑;为模拟城市巷战环境,他让工兵爆破六层烂尾楼,要求特战小组在建筑坍塌前完成人质解救。这些看似疯狂的训练设计,源于他在国际特种兵比武中的震撼发现:外军狙击手能在心跳间隙完成三发点射,而我们的战士还在依赖肌肉记忆。
「现代战争没有标准答案,但必须培养解题思维。」刘近的作训手册里记录着237种突发情况处置方案。他首创的「战场盲盒」训练法,将IED拆除、战伤救护、情报破译等20余项技能随机组合,要求队员在完全陌生的战场环境中自主决策。2021年朱日和对抗演习,他带领的蓝军分队用无人机群制造电磁迷雾,成功「击毙」红军指挥员,这场经典战例后来被写入陆军指挥学院教材。
硝烟背后是精密的数据支撑。刘近办公室的战术板上,贴满参训者的心率、血氧、应激反应曲线图。他像解构艺术品般分析每个战术动作:突入房间时枪口抬高的0.5秒,可能决定整场人质营救的成败;滑降过程中膝盖弯曲的15度夹角,直接影响着陆后的战术机动。这种将人体工学与作战效能结合的创新,让特战队员的战场存活率提升37%。
当训练场的硝烟散尽,刘近会掏出随身携带的「兵情日记」。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队员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成长曲线。上等兵王浩的页码旁标注着:「父亲肝癌术后,需安排心理疏导」;女狙击手李楠的页脚写着:「恐高源于童年坠树创伤,建议渐进式脱敏」。
这本写了八年的日记,见证着他「魔鬼面具」下的细腻温度。
2019年国际侦察兵竞赛前夜,哈萨克斯坦的寒风吹得帐篷猎猎作响。刘近摸黑检查装备时,发现队员小张的作战靴里垫着卫生巾——这个00后战士为减轻脚底水泡的疼痛想出的「土办法」。他沉默着取出自己的定制鞋垫塞进战士靴筒,转身却在日记本上记下:「需研发高寒地区专用战靴内衬」。
三个月后,由他设计的「多层复合缓冲鞋垫」列装特战部队,脚伤发生率直降64%。
这种刚柔并济的带兵哲学,源自刘近自身的成长烙印。18岁初入军营时,他因身材瘦小屡遭淘汰,是老连长那句「特战队员的肌肉长在骨子里」让他重燃斗志。如今他办公室挂着泛黄的「逆袭时间表」:每天比战友多负重5公斤跑10公里,夜间加练200个引体向上,用三年时间从「吊车尾」蜕变为「兵王」。
这段经历让他坚信:真正的战士不是流水线产品,而是需要精心雕琢的璞玉。
在家庭与战位的天平上,刘近的选择令人动容。女儿出生时,他正在境外执行联合反恐任务,收到消息后对着卫星电话红了眼眶,却坚持完成斩首行动才回国。妻子手术住院期间,他白天组织反劫机训练,深夜驱车200公里陪护,清晨又带着黑眼圈出现在训练场。这些故事被战士们口口相传,化作凝聚队伍的无声力量。
当「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荣誉颁授时,刘近正带着队员在海拔4500米的冰川进行极限生存训练。颁奖词中「把战争预研深一分,把胜战本领练强一分」的评价,恰似他迷彩服右臂的闪电利剑臂章——那支划破和平天空的特战刀锋,始终保持着出鞘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