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理念很清晰:完美身材不是一夜之间的奇迹,而是日常习惯、科研饮食与心态管理的并行成长。第一步就是建立一个简单但可长期坚持的框架。她们建议每周训练四到六次,其中至少安排两次全身力量训练、一次高效有氧和一次核心与灵活性练习。拒绝极端节食,拥抱渐进式改变;每天设定一个小目标,如清晨做两组腹部练习、步行一万步、训练日的水分摄入充足。
在饮食方面,顾欣怡把“燃料优先”视作原则。蛋白质、复杂碳水、健康脂肪以及蔬果要在每餐中呈现,避免空腹和暴饮暴食。她常用一个三步法来让餐盘更均衡:第一步,盘中至少三种颜色的蔬果;第二步,优先选择鱼、禽、蛋、豆制品等蛋白质来源;第三步,优选全谷物和高纤维碳水。
她还提出盘中五彩原则,让口感与营养并存,训练时的能量供应才不会断层。睡眠则是不可被忽视的伙伴,七到九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帮助肌肉修复、激素恢复,直接关系到第二天的训练水平和专注力。心态层面,数据化反馈是关键。她们会用训练日记记录重量、次数、心率、训练时的感受,以及睡眠与情绪变化。
哪怕遇到挫折,也把它们看作数据点,调整强度、休息时间,而不是放弃。
两位达人在训练风格上互相补充,形成合力。顾欣怡偏向力量训练,常把杠铃深蹲、硬拉、哑铃推举等动作组合成一个强度梯度,既刺激肌肉又提升基础代谢。她也喜欢短时高强度间歇,追求在较短时间内最大化脂肪燃烧和心肺适应。李丽莎则更注重核心、平衡与灵活性,偏爱瑜伽、普拉提与功能性训练,强调体态的稳定性与呼吸控制。
她们把训练分成两条线:一条是强力的肌肉建设,另一条是姿态与线条的流畅。这样的组合让肌肉显线但不过度僵硬,提升体态美感。
日常装备与穿搭也是她们的自我管理工具。她们选择贴身但舒适的运动服,重视鞋子的支撑和缓震。出门在外,常带一个轻便训练包,里面放着弹力带、瑜伽垫、拉力带,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短而高效的练习。细节决定成效:水分、餐前餐后时间点、以及对身体语言的观察,都是逐步改变的积木块。
她们相信健身本身可以带来快乐,只要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自己。她们的口头禅也很接地气:“坚持就会看到改变”、“微小的进步也值得庆祝”。当你把这两句话变成日常自我对话,身材与自信就会逐步回到正确的轨道。
这一段的核心在于把健身变成日常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每天的小行动,叠加成长期的体态与气质变化。真正的美来自于自我掌控感和对身体语言的关注,而不是短期内的极端追求。你可以从现在开始,给自己设定一个简单的训练日记模板:今天的训练内容、摄入的蛋白质与蔬果颜色、睡眠时长与质量、以及情绪的自我评估。
慢慢地,你会看到肌肉线条变得更自然,气色更好,甚至在不经意间成为朋友和家人眼中的“自信源泉”。坚持的力量,正在悄悄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part1的结尾,留给你一个温柔但坚定的提醒:路是走出来的,身材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你已经在路上,只要继续前行。
到达目的地后,先安排一天的“移动训练”与“餐饮节奏”,以降低时差与气候对体感的影响。
酒店房间的训练不需要繁杂设备。她们常用自身体重训练、弹力带和瑜伽垫组合成紧凑的全身计划。热身以步态、髋腰灵活性为重点,主训按块分配:上肢、下肢、核心轮换,尽量将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若酒店有小型有氧器械,则在热身后加入短时高强度间歇,提升代谢与热量消耗。
降温与拉伸则是恢复的关键,强调呼吸控制和肌肉放松,帮助睡眠质量提升。旅行中的训练计划因此更具弹性,但目标始终如一——保持肌肉记忆与体能水平。
饮食方面,旅途最易失控的往往是规律。她们顺利获得事前研究当地美食与餐厅,优先选择高蛋白、低油腻、低糖的选项,避免油炸与过咸的食物。遇到在地美食时,常用“分量控制+分享”的策略:点少量、与同伴分食,既能体验当地风味,又不打乱热量平衡。若有时差,先补充水分与轻食,避免因空腹导致暴饮暴食。
水分管理同样重要,随身携带水壶,设定按时补水,帮助维持清醒与活力。旅行中的体感记录也不被省略,日记会记录睡眠质量、能量水平和对环境的适应情况,用数据帮助调整日程与强度。
睡眠与恢复在旅途中变得尤为关键。长时间飞行或车程容易造成腰背不适,她们会在途中做简短伸展,抵达新城市后优先调整光照节律,晚上寻找安静环境进行放松与呼吸练习,帮助生理时钟回归。步行、登楼、走路探索景点,成为她们在旅途中的自然训练方式。她们还把随身的训练包化作工具箱,遇到情绪波动时,拉力带和瑜伽垫就能带来简单的拉伸和呼吸练习,立即提升心情与能量。
旅行日记的全揭秘,其实是一个关于心态与自我管理的练习。她们会把旅途中的训练与饮食记录同步发布,向粉丝展示“在旅途中也能坚持训练”的现实画面,这种透明度让过程更具说服力。她们相信,真正的美来自于自信、从容与持续的实践。旅途并非逃离生活,而是一次新的练习场。
每一次出发,都是对自我管理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坚持精神的再次肯定。愿你在下一次出发时,也能带着健身的节奏,享受风景的保持自我掌控力与体态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