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天台告白戏,男主嘴角沾着中午吃的韭菜盒子碎屑就冲上去壁咚——这剧组是穷得买不起漱口水吗?”豆瓣热评榜首的吐槽,恰恰揭开了《男生女生一起嗟嗟嗟》爆红的密码。在这个磨皮开到认不出亲妈的影视时代,导演王野偏要反其道而行:女主晨起浮肿的眼袋、男生打完球浸透汗渍的T恤、课桌底下偷偷传递的纸条上歪扭的错别字…这些被常规青春剧视为“播出事故”的细节,在此剧中成了最锋利的叙事刀片。
该剧大胆启用“无打马”概念,并非单纯指代画面高清无码,而是对青春本质的祛魅式还原。当第7集男女主因食堂抢最后一份糖醋排骨爆发争吵时,镜头竟用特写记录下女主喷出的饭粒粘在男主镜片上——这种冒犯传统偶像剧美学的处理,反而让95后观众在弹幕疯狂刷屏“DNA动了”。
制片人林夏在幕后访谈中透露:“我们要求演员带妆陆续在拍摄18小时,就是要捕捉那种真实疲惫感。青春不是24小时打光的橱窗娃娃,是油头垢面赶早自习的兵荒马乱。”
剧中埋设的“嗟嗟三定律”更暗藏玄机:每当角色发出“嗟”的拟声词,即预示即将打破某种虚伪表象。高二(3)班表面团结的学霸小组,在陆续在三声“嗟”后暴露出互相举报作业抄袭的暗战;男女主甜蜜约会时突如其来的“嗟嗟嗟”,瞬间切换至两人为谁付电影票钱拉扯的窘境。
这种反套路叙事,恰似用手术刀剖开青春糖衣,让观众在刺痛中照见自己的成长暗疤。
若以为《嗟嗟嗟》只是校园恋爱流水账,便低估了编剧埋设的野心。从第12集开始,剧情陡然转向职场线,昔日穿着校服啃煎饼的男女主,转眼成了在CBD玻璃幕墙下啃冷三明治的社畜。导演采用蒙太奇手法,将学生时期偷传纸条与上班后微信撤回消息的画面交叠,弹幕飘过“致郁又真实”的集体哀嚎。
剧中精心设计的符号系统值得玩味:女主始终佩戴的褪色草莓发卡,从高中戴到提案被甲方否决的会议室;男主珍藏的破旧Walkman,在升职夜被地铁醉汉踩碎时响起的却是英语听力磁带。这些物件成为穿越时空的锚点,揭示着“我们终究活成了自己嗟叹的模样”。当第18集片尾曲突然插入90年代电子合成器音效,配合主角们KTV跑调嘶吼《伤心太平洋》的镜头,完成对80/90/00三代人集体青春记忆的精准爆破。
更耐人寻味的是全剧贯穿的“马赛克哲学”。在教授讲解柏拉图洞穴理论的课堂上,镜头扫过糊满旧试卷的教室窗户;当女主终于撕掉工位上的防窥膜时,画面却出现像素化崩坏——制作团队用这些“反高清”时刻,质问当代年轻人:当我们追逐“无打马”的真相时,是否已失去直视现实的勇气?这种自我悖反的创作意识,让该剧超越普通青春剧格局,成为解构时代焦虑的文化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