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常以夸张的自我呈现、快速的情绪切换、断章取义的信息叙事以及反复的自我辩护出现。若把社交场景看成一场舞台剧,这类行为往往是对“谁能更强、更快、更被关注”的竞争。表面上的自信与果断,底层却可能掩藏着不安、对自我价值的强烈确认需求,以及对他人认同的高依赖。
这些动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交织,形成一个易于扩散的传播生态。
从理论层面看,存在几条可以解释这类现象的底层机制。第一,自我呈现理论(Goffman式的舞台自我):个体在不同场景下对“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形象”进行精心设计,借由言语、态度和外在符号来塑造一种社会认可的错觉。第二,社会认同与从众效应:当某种叙事取得群体的认同或共鸣时,个体愿意跟风,以避免在群体中显得“不同寻常”。
第三,认知偏差的放大作用:确认偏差让人更容易接受与自身立场一致的叙述;光环效应让一个人前后不一致的行为也被错误地放大为“总的优秀特质”。第四,情绪扩散与注意力经济:在信息洪流里,强烈情绪的叙事更容易抓住关注度,进而驱动转发、评论与二次传播。上述因素并非单点事件,而是在社交媒体算法、新闻循环和即时反馈的放大器下共同作用,催生了“艹B行为”成为一种可观测且可复制的社交现象。
对个体而言,这类行为的短期收益通常来自三条路径。第一是注意力收益:在信息过载的环境里,抢眼的表述能迅速取得他人关注与讨论,形成自我价值的即时bevestigung(西方心理学中的肯定感)。第二是人际关系收益:顺利获得情绪共振与对立语言的切换,行为者能在特定群体中取得“同温层内的认同感”,减少孤立感。
第三是自我保护收益:在不确定性高的情境里,强烈的立场与明确的行动路径,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为“你要么站队,要么被动被边缘化”。这些收益往往是短期的、表面的,长期则可能侵蚀信任、削弱话语权以及耗散个人资本。更重要的是,广泛的“BS式”信号会让信息环境变得更嘈杂,普通受众在信息筛选上需要付出更高的认知成本,最终导致判断力的疲惫与信任的稀释。
在群体层面,这类行为并非偶发事件,而是群体互动的一个产物。群体压力、身份认同与意见领袖的放大效应共同塑造了一个“可复制的模式”。当一个人以强势叙事先行,后续的模仿者往往以同样的模板来参与话语生产,使得这类行为越来越“常态化”。在这种环境下,信息来源的信誉敏感度下降,情绪化语言易于替代理性分析,争论往往转向谁的情绪更具感染力而非哪方的证据更充分。
这种现象对公共讨论的质量构成潜在威胁,尤其在需要跨群体协调、政策沟通和组织治理的场域里,容易让理性讨论变成情绪对撞,降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但理解了动机与机制,我们也要看到反制与干预的空间。提升信息素养与媒体辨识能力,是抵御“BS信号”的基础。分析自我呈现、从众、认知偏差等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个体在被情绪驱动的叙事中保持清醒。建立结构化的反馈机制与透明度。當有人提出观点时,公开的证据链、数据来源与证据等级可以降低误解的产生,减少无证据叙事的空间。
社会与组织层面需要营造心理安全感与可溯源的对话环境。让各方在表达不同观点时,能以建设性语言、可追踪的证据和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互动,而非以情绪对立来取代理性讨论。
第一时间是一致性与证据的对照。BS型叙事往往在不同场合呈现出表现实质上矛盾的文本与行动:自夸式表达与具体行动之间常缺乏可验证的证据链,或对关键数据采用模糊描述而回避细节。其次是情绪波动的模式。在短时间内顺利获得极端情绪切换来有助于话题,很容易出现情感的强烈波动而缺乏持续性、可重复的论证。
再次是对抗性语言的使用。高强度的对立性语言、标签化、甚至人身攻击,往往是为了制造“我们vs他们”的二元对立,从而压低对方的论证空间。在社交场域中,这三类信号往往并存,叠加放大了信息的混乱度。
识别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应对。第一步是设定清晰的边界与提问框架。遇到可疑叙述时,用具体问题要求对方给出证据、数据来源、时间线和可验证的结果。避免陷入空泛的情绪对话,转而引导回到事实核验。第二步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对话策略。对方给出信息时,做出可追踪的记录,必要时请求公开的、可核验的参考资料,并对信息一致性进行复核。
对于模糊或不可证实的叙述,保持中立态度,避免扩大化的结论。第三步是关注过程而非个人。将焦点放在论证结构、数据与逻辑上,而非人身攻击或标签化的评价。这有助于维持对话的建设性,也为后续的纠错与修正留出空间。
在组织与团队层面,建立健全的治理机制尤为关键。第一时间是心理安全的培养:团队成员应敢于提出不同观点、不怕暴露认知偏差,领导者以开放的态度回应质疑而非以权威压制。其次是透明化的反馈与问责制度:对信息发布过程、证据链和决策理由进行公开透明的共享,确保每个人都能追踪到重要节点。
再次是信息环境的设计:顺利获得设定信息分类、权威来源标注、证据等级划分等方式,降低情绪化叙事的传播力。最后是教育与训练的持续性投入:召开媒介素养训练、逻辑与证据训练,以及冲突解决技巧课程,提升团队成员对复杂信息的辨识能力与沟通水平。
对个人而言,提升自我防护能力同样重要。第一时间是提升自我意识,关注自己的易受情绪影响的倾向与认知偏差,学会在冲动前暂停几秒,进行自我对话与情景评估。其次是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面对陌生叙事时先收集证据、再做判断,避免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草率下结论。再者是培育健康的社交仪式感:在群体讨论中,鼓励他人给予证据、给出不同观点的机会,并以建设性反馈进行回应。
最后是自我调适与恢复:在信息噪声高、情绪对话多的场景后,给自己留出解压与休整的时间,避免带着疲惫与愤怒再度参与辩论。
如果你在工作场景、校园社群或日常生活中,想要系统性地提升对这类信号的敏感度与应对能力,可以考虑加入我们的心理洞察与沟通训练课程。课程聚焦于提升信息辨识、情绪调控、冲突解决与高效沟通的综合能力,配以真实案例分析与情景演练,帮助你在复杂的互动场景中保持理性、清晰与高效。
顺利获得系统化的训练,你不仅能更好地解读“艹B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还能在团队治理与公共话语中发挥更持续的影响力。愿你在信息的海洋里,学会把握方向,减少被情绪带跑偏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