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处”二字自带禁忌感,但这部电影远非猎奇。导演用镜头剖开青春的肌理,将“性”作为成长的切口,讲述一对少年如何在迷茫与碰撞中寻找自我。17岁的小夏和程野,一个是被过度保护的优等生,一个是混迹街头的辍学生,命运因一场意外补习班相遇。
疼痛与试探:青春的底色影片开场即用冷色调勾勒压抑氛围。小夏的房间堆满参考书,母亲每日检查她的手机记录,连穿衣风格都被严格规定。而程野的生活则是另一种极端——父亲酗酒、母亲离家,他靠替人打架赚零花钱。两人第一次独处时,程野随手点燃的香烟被小夏慌乱掐灭的动作,暗示着两种生存状态的剧烈碰撞。
导演大胆启用新人演员,林雨薇饰演的小夏将那种被规训的乖顺与暗涌的反叛诠释得淋漓尽致。当她偷偷涂上程野送的樱桃色口红时,镜中颤抖的手指与发亮的瞳孔,让观众瞬间共情到那种突破禁忌的颤栗。而张子阳饰演的程野,则用垮着肩膀走路的姿态和总含着冷笑的嘴角,演活了用痞气掩盖自卑的少年形象。
符号化场景中的情感张力天台戏成为全片高光。程野带小夏翻过学校铁门,在暴雨中狂奔至废弃天台。当小夏的白色校服衬衫被雨水浸透,程野突然脱下自己的黑色夹克罩住她。这个动作没有台词,但湿发贴在少年泛红的耳尖,夹克残留的体温与雨水腥气交织,性张力的处理堪称高级。
影片对“性”的呈现充满诗意。第一次亲密接触发生在堆满旧课本的储藏室,阳光从气窗斜射进来,灰尘在光柱中飞舞。程野的手指抚过小夏制服第二颗纽扣时,背景音是远处操场隐约传来的广播体操音乐。这种将禁忌感与日常场景并置的手法,让观众既心跳加速又莫名心酸。
当故事推进到中段,“破处”的隐喻开始显影。小夏发现程野背上狰狞的烫伤疤痕,那是他父亲酒醉后的“作品”。而程野也撞见小夏在浴室用牙刷催吐——这个优等生正在被进食障碍折磨。两个带着伤口的灵魂,在彼此身上找到了止痛药。
暴力与治愈的双重变奏程野教小夏打架的段落充满黑色幽默。他握着她的手挥向沙包,说“拳头要擦着对方耳朵过去,这样会有风声吓住他们”。当小夏第一次成功撂倒挑衅她的太妹时,背景音乐突然切换成肖邦的《雨滴前奏曲》,暴烈与优雅的荒诞混搭,暗示着角色正在打破某种无形枷锁。
而小夏给程野补习的戏份则暗藏反转。观众原以为会是俗套的“学霸拯救学渣”桥段,没想到程野在解出高难度数学题后,淡淡说了句“去年奥数省赛我拿过奖”。这个设定狠狠撕碎了表面的人设标签,让故事走向更具现实重量——有时候,堕落本身就是一种清醒的选择。
酷客影院的沉浸式观影体验在酷客影院观看本片时,4K修复版完美呈现了那些值得细品的镜头语言:小夏在程野破旧小屋里看到的万花筒,每一片彩色玻璃的折射都清晰可见;两人在夜市吃关东煮时,汤锅升腾的热气如何模糊了他们的轮廓。网站特供的导演评论音轨更揭秘了诸多细节,比如天台戏里雨声其实是混合了七种环境音的人工音效,只为营造“既真实又超现实”的听觉体验。
影片结尾,小夏穿着程野的夹克走进高考考场,而程野在工地搬砖时收到她的短信:“纽扣我缝在夹克内袋了。”没有俗套的重逢或承诺,这个开放式结局在酷客影院的杜比音效加持下,让观众清晰听见笔尖划过试卷的沙沙声,与远处吊车运转的轰鸣声渐渐重叠成同一频率——就像青春本身,总是疼痛与希望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