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陈彬
2025-08-14 18:07:44
阿娇与冠希事件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提醒人们:信息传播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缺乏完整背景的叙事容易被误读。媒体、论坛、短视频平台在极短时间内拼接出一个关于事件的叙事框架,而当事人的情绪、态度与选择往往被放大成长期性的讨论素材。公众对事件的反应与判断,往往并非建立在全面事实之上,而是基于片段、印象和情绪。
这样的过程会对当事人产生持续的心理压力,也会对其职业生涯与家庭造成影响。我们需要意识到,信息的可得性并不等同于信息的正义性。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以更克制的态度去看待新闻,避免把私人生活无意中变成公开议题的娱乐对象。数字时代的记忆不是静止的,它在不断被重新编码、重读、再传播。
作为读者,我们需要问自己:在获取信息的是否也在参与对他人尊严的二次伤害?在未证实的细节上保持谨慎,有助于降低对当事人及其周边人的伤害。另一方面,平台与媒体也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尊重隐私、避免传播未经确认的个人影像与细节,遵循法治框架进行报道与治理。
公众应关注事件对个人的长期影响,而不是只看热度和戏剧性。平台方的治理也需要加强,对侵犯隐私的内容要有明确的处置机制,对误导性信息进行分级提示与控制,以减少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教育与制度并举,才能在日益复杂的信息生态中,保护每个人的尊严与权益。
每个人都可以顺利获得选择性转发、拒绝传播未证实信息等方式,参与建设一个更负责任的舆论场。这样,数字时代的讨论才有可能成为促进理解、有助于制度改进的力量,而不是彼此伤害的竞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