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与走红在最近的抖音热梗榜单上,关于原神中的申鹤出现“流眼泪、翻白眼、流口水”的组合画面,成为一种独特的视觉符号。你会发现,这组看似矛盾的动作被极强的对比感所放大:眼角的泪水与嘴角的微渗的口水、冷艳仙气的眼神突然切换成滑稽的表情。
为什么会走成一条热门路?原因其实并不单一,而是多层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时间是视觉反差的魅力——一个被玩家视为冷静、理性甚至有一丝高冷气质的角色,突然表现出“撒娇式”的情绪化反应,极易引发二次元爱好者的情感共振。其次是节奏与剪辑的巧妙结合:短视频的时长往往把这组动作切成几个极具对比的镜头,辅以夸张的音效和贴纸特效,使观众在瞬间产生“看不够”的重复点击欲望。
再者,梗的传播并非孤立发生,而是来自多源的创造与再创作——初始的一个小视频、一个表情包、一段配乐,在用户的再加工中,演化出不同版本:有的强调“雪国清冷”的气质,有的则把它变成搞笑段子,甚至被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自嘲梗”。这是一种典型的粉丝文化扩散机制:核心梗被粉丝社群不断解读、再包装、场景化应用,形成多层次的内容生态。
二、网友热议的背后与雅趣网友热议并非只看表面,更多的是对“梗的含义打开方式”的讨论。有人说,这组画面无意中暴露了原神角色中的“反差美”——申鹤本就以冷感美学著称,但在某些情境下也会露出“人性化”的情绪端,观众顺利获得解读这个对比,取得共情与惊喜。
也有人从叙事角度解读:梗是对角色信念与情感线的一种戏剧化放大,是玩家与角色之间的一种情感投射。更有观点指出,这一梗的成功在于“雅趣”的给予——它让观众在短短几秒内体验到强烈的情绪波动,又以幽默的方式缓解了高强度的游戏体验带来的紧张感。在平台算法层面,短时间内高互动的内容更易被推荐,因此“流眼泪+翻白眼+流口水”的组合很容易形成“高留存+高自发传播”的闭环。
与此围绕梗的讨论也催生了诸多变体:不同角色、不同表情、甚至跨国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玩笑。网友们把梗当成一种共振的语言,一次次验证什么样的表达能触达更多的观众、触发更多的笑点。于是,评价区的热烈评论、二次创作的频繁出现、甚至一些品牌与创作者的跨界合作,逐步把“梗”的边界从纯娱乐扩展到内容创作的策略层面。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短视频生态对“快速产生共鸣”的强烈需求,以及创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的灵活性与创造力。
三、从梗到内容产业的转化与应用把一个梗做成持续的内容资产,关键在于把“热度”转化为“持续价值”。对创作者而言,第一步是梳理梗背后的情绪点:在这组画面中,情绪是爆发力的核心——惊讶、调侃、甜蜜、嘲讽等多重情感都能被嵌入不同的剧情场景。
第二步是构建可复用的创作框架:统一的画面风格、固定的节奏、可替换的角色与文本模板。顺利获得制定模板,创作者可以快速产出一系列同质而又不雷同的作品,既保持了辨识度,又避免故事单一带来的疲劳感。第三步是跨场景落地:梗可以用于日常短视频、直播互动、图片合成、周边设计,甚至成为品牌活动的创意启发。
把梗与产品结合时,需要把观众的情感诉求与品牌信息对齐,避免“硬广感”侵袭观众的观看体验。数据驱动的迭代不可或缺:对点赞、收藏、分享、评论四项指标进行深度分析,找出最具粘性的表达形式,并在下一轮内容中强化。
四、如何用这类梗实现雅趣与商业价值的平衡在商业化尝试中,保持雅趣是关键。雅趣不仅是幽默本身,更是一种对美感与情感的尊重。建议在创作与商业落地时,遵循以下原则:1)情感优先,梗次要。先打动观众的情感再考虑梗的点击率。2)风格统一,边界清晰。
保持明确的美学风格,让作品在同类内容中脱颖而出,同时明确哪些场景属于广告化的边界。3)互动设计要自然。设置鼓励观众参与的互动,但避免强制性的呼吁,让观众自己愿意参与讨论与二次创作。4)给隐喻留出空间。让梗承载多层次的解读空间,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产生共鸣,而不是单一解读。
5)持续输出,形成闭环。短时间内的大量产出能提高曝光,但要确保每一轮内容都在品质与创意上有新意,避免“同质化瘫痪”。顺利获得以上策略,梗的热度不再是一次性事件,而可以成为持续的创作养分。
五、品牌与个人创作的共振路径对品牌而言,梗是一种与受众建立情感联结的桥梁。当品牌选择以梗为入口时,最好把“文化感”放在前位,而非单纯的商业诉求。可以顺利获得与知名创作者的联动、推出限定的短视频挑战、给予可落地的创作工具包等方式,帮助用户把梗转化为自己的表达语言。
对个人创作者来说,梗是扩展影响力的催化剂,但真正的价值在于持续的创意和稳定的输出。把梗当成“练手的舞台”,在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中不断试验,逐步建立自己的内容体系与受众群体。
六、结语:雅趣与真实的平衡点梗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可玩性与可亲和性。原神申鹤的“流眼泪、翻白眼、流口水”并非只是一个短暂的爆红现象,它折射出当下创作者如何把复杂情感转化为易于传播、具备审美愉悦的视觉语言的能力。对观众而言,这是一份轻松的娱乐,一次对日常生活压力的缓冲;对创作者与品牌而言,则是一条把热度转化为长期价值的路线。
只要在创作中始终保持对美感、对情感的敬畏,以及对观众参与的尊重,梗就能成为持续的“雅趣驱动器”。如果你正在寻找把热门梗转化为系统化内容与商业价值的路径,或许可以从这组梗的演化中汲取灵感,尝试用同样的逻辑搭建属于自己的创作体系。你会发现,流泪的观众也在笑,笑声背后,是更深的连接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