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
陈立萱
2025-08-15 00:14:14
凌晨三点,某社交平台#请安bot#话题下准时刷新出数百张照片。年轻男女以标准跪姿面对镜头,配文「给主人请安」的九宫格持续刷屏。这些画面既不像传统SM圈层的神秘仪式,也不似短视频平台的猎奇表演——参与者用近乎虔诚的态度,将「请安」编织进日常生活肌理。
心理学教授林默在跟踪研究时发现,这类行为呈现明显的「去性化」特征:「不同于传统BDSM的欲望投射,当代年轻人更倾向于将主从关系视为情感代偿。当现实社交充满不确定性时,明确的规则体系反而带来安全感。」某匿名社群中,23岁的「宠物」小K坦言:「每天19:00的请安时刻,是我对抗孤独的锚点。
这种新型关系建构暗合着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的「加速批判理论」在此显现——当现代人陷入「时间饥荒」,程式化的互动反而成为情感效率最大化的选择。每日请安照片既是服从证明,更是某种存在主义宣言:在算法洪流中,至少有人愿意为彼此按下暂停键。
当#跪式请安#登上热搜时,评论区迅速割裂为两大阵营。表面占据道德高地的批判声浪下,藏着更复杂的集体心理。某高赞评论「这是新型PUA」获十万点赞,但后台数据显示,该用户深夜频繁搜索「如何建立主仆契约」等关键词。
文化研究者指出,这种集体伪善本质是「禁忌欲望的镜像投射」:「我们越是激烈否定某种关系模式,往往越暴露内心未被承认的渴望。」就像维多利亚时代道学家批判小说伤风败俗时,床头却藏着翻烂的禁书。
值得警惕的是商业资本对情感异化的推波助澜。某社交APP悄然上线「请安打卡」功能,用户可顺利获得虚拟下跪获取积分奖励。当情感连接被量化为数据指标,算法正在重塑人类最原始的依恋本能。那些深夜发送的跪姿照片,或许正在为某个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献上这个时代最荒诞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