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薄雾里,老董准时拉开锈迹斑斑的铸铁校门。褪色的深蓝制服裹着微驼的背,保温杯里永远泡着浓到发苦的茉莉花茶。在青藤大学师生眼中,这个五十八岁的门卫就像校门口那株百年银杏——沉默、古板,却又让人莫名安心。
"董叔早!"骑单车的女生甩着马尾辫飞驰而过,老董眯起眼睛,布满老茧的手指在登记簿上划出漂亮的行楷。没人注意到他扫视校园的瞬间,浑浊瞳孔会闪过鹰隼般的锐利。监控室里十七块屏幕的实时画面,在他脑中自动拼接成三维动态地图。
这个习惯保持了三十二年。1989年刑侦大队的枪伤让他的右腿永远跛了,却抹不去刻进骨子里的职业本能。当年轰动全城的"7·12连环劫案"档案袋里,还锁着他的二等功勋章和染血的警官证。
"同学,外卖不能进教学区。"老董拦住几个拎着塑料袋的男生,布满皱纹的脸突然逼近:"三号食堂的糖醋排骨五点就卖完了,你们点的这家…用的是冷冻三个月的僵尸肉。"看着落荒而逃的背影,他掏出磨得发亮的怀表——这是当年卧底黑帮时,那个叫阿凤的线人用命换来的证物。
暴雨夜的值班室总带着股霉味。老董擦拭着老花镜,忽然听见围墙外引擎异常的怠速声。三长两短的喇叭声让他浑身僵直,这是三十年前缉毒队约定的紧急暗号。抓起强光手电冲出去时,泥地里赫然躺着个浑身是血的西装男人,胸前别着枚褪色的紫荆花徽章。
急救车红蓝灯光刺破雨幕时,老董正用战术止血带压住伤者动脉。这个动作他曾在边境缉毒时重复过上百次,只是没想到会在退休十八年后,再次触到温热的鲜血。沾血的外套内袋里,掉出半张烧焦的照片——1997年香港回归前夜,六个年轻人在维多利亚港的合影。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老董想起那个总爱把"YesSir"挂在嘴边的混血警司,想起他们潜伏在油麻地码头蹲守军火贩的三个月。直到走私船爆炸的火光中,有人对着对讲机喊出:"紫荆花谢了!"
"器官走私…大学生…"伤者昏迷前的呓语让老董后背发凉。他摸出藏在更衣柜夹层的加密手机,三十年来第一次按下那个尘封的号码。当特别行动组的黑色越野车碾过积水停在校门口时,文学系大二学生林小满正巧来送落下的雨伞。
女孩举着手机直播的手僵在半空。镜头里,老董褪去臃肿的棉大衣,战术背心上挂满各色仪器,正在用三种语言交替下达指令。她这才发现,门卫室墙上泛黄的值班表背面,竟是用摩斯密码标注的校园安防漏洞图。
"丫头,听说过'校园天使'吗?"老董突然转头,眼角的皱纹盛满月光:"二十年前有群混蛋专门诱拐女大学生,他们在第七个受害者鞋跟里装了定位器——"他掀开左臂,狰狞的刀疤蜿蜒如蛇,"那晚我断了三根肋骨,但救回了六个姑娘。"
晨光微熹时,林小满坐在做笔录的警车里,看着老董又变回那个佝偻着扫落叶的普通门卫。只是当她的视线扫过保安亭窗台,发现那盆始终蔫头耷脑的君子兰,泥土里露出半截消音器的金属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