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国际

教师也要常“补课”——不断学习,才能点亮学生的未来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陈有勇2025-08-24 11:09:17

李老师站在讲台前,忽然发现,过去那套熟悉的讲解方式,似乎正在被新时代的问题和学生的需求慢慢淘洗。疫情后的学习生态、信息获取的速度、课程评价的标准都在变化,单凭“讲清楚就行了”已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于是他给自己立下一个简单却坚持的约定:教师也要常“补课”,像为学生准备营养一样,为自己注入更新的能量。

补课不是加班的忙碌,而是与时俱进的自我对话。

他从一张小小的学习计划表开始,把每周的时间碎片化利用起来:每天最少留出一个小时,专注于一个主题——翻转课堂的设计、数据驱动的教学、信息素养的培养,或是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最初的尝试并不完美,但他愿意记录、复盘、再尝试。阅读最新的教学研究,观看高质量课堂的片段,感受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每一次微小变革如何影响学生的思维轨迹;他把这些体验写进日记,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补给线”。

他经过观摩与反思,意识到学习的关键在于落地,不能停留在纸面和话语上。

于是,课堂开始出现变化:课前以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课堂时间更多地留给讨论、探究与协作;评估也从“考试分数”延展为“学习过程的证据”,学生需要用简短的自评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深度。差异化的任务被引入,能够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找到能够胜任的挑战;即时反馈成为习惯,不再等到家长会或期末考试才回看学生的成长曲线。

所有这些变化,都是李老师学习的结果,也是他对学生未来承诺的体现。

这条自我补课的路,最终把“个人成长”与“教育温度”连接在一起。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影响着同事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家长对学校的信任,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每次看到一位学生从犹豫走向自信、从模糊走向清晰,李老师就会确信:持续学习不是自我炫耀的资本,而是点亮未来的燃料。

补课的意义,正在于把知识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变成一种日常的职业习惯,让专业成长成为常态,而不是偶发的事件。Part1的结束,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当你愿意走进学习的现场,未来便会在课堂的每一次互动中被点亮。

把学习转化为点亮学生的行动学习的力量若只停留在笔记和讨论上,就像夜里的星光还未照亮人行道。真正的点亮,需要把学习变成具体的行动,嵌入日常的课堂、课程设计、评价方式和校园文化中。李老师在持续学习的基础上,开始把所学转化为可观察、可衡量、可持续的教学实践,带着一丝谨慎的勇气有助于着每一次课堂的微小改进。

他先把“学习目标”变得清晰可衡量:在一个学期的单元设计中,明确核心概念、核心技能和学习证据,让每次授课都能对上一个阶段的目标进行对照。目标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可操作的步骤与产出物,例如“本单元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概念、用图示展示思路、在小组内进行自评与互评”。

接着,他搭建学习共同体:校内的教研组、学科联盟,以及跨校的学习研讨,形成“你有一个想法,我们一起试一试”的协作氛围。共同体不是简单的资源共享,而是对彼此教学直觉的检验与提升。每次研讨都留下具体行动项,大家在下一周的备课与课堂实践中验证与修正。

资源的筛选与整合,是行动落地的重要环节。在线课程、微课、教学案例库、跨学科的探究素材,被按学段、学科、学生差异打上标签,方便教师在需要时迅速调用。在实际课堂里,李老师尝试用情境任务替代传统练习,用数据来驱动教学决策:学生在一个探究任务中的选择、错误类别、参与度等数据,成为改进教学的“证据”。

形成性评价被放在核心位置,学习档案记录着学生成长的轨迹,教师、学生、家长都能看到进步的印记。家校共育成为常态,家长参与到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反馈中,分析学生的学习路径,成为教育共同体的一部分。

一个具体的案例,给同事们带来直观的感受。数学课上,李老师把一个复杂的应用题拆解成若干子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策略,随后进行同伴互评与教师引导。几周后,学生在解题过程的描述上变得清晰,错误类型减少,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提升。课堂上,孩子们不再被动等待答案,而是在对话、质疑、迭代中构建自己的理解。

这样的转变,来自于对学习目标的坚持、对共同体的信任、对资源的理性选择,以及对家校协作的开放态度。

当然,持续的行动也需要自我管理的章法。李老师给自己和团队设定了节奏: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次小型教研、每学期一次课堂观摩。时间管理、情绪调适、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成为教师职业开展的前置条件。只有当教师在身心状态上保持健康,学习的成果才有可能稳定输出,课堂的温度才会长久。

未来,教育科技的开展将继续融入到学习的节奏中,但最核心的力量,仍然来自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持续关注与投入。

如果你也想让学习成为点亮学生未来的真实力量,可以尝试把这几步落地:一是把学习目标具体化,二是建立学习共同体,三是精选并整合资源,四是把学习评估转化为成长证据,五是深化家校共育。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实践中,见证学生的改变、教师的成长、校园的温度共同上升。

让我们一起把“补课”变成日常的专业实践,让学习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教师也要常“补课”——不断学习,才能点亮学生的未来
责任编辑: 钮承泽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总监观察:云南城投巩明薪酬最低 仅为18.23万元
荣耀和 12306 平台达成合作:工程师正进行功能联合开发,预计本月底上线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