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室飘着淡淡的松节油味道,我正对着刻刀下歪歪扭扭的橡皮章发愁。作为手工社唯一的男生,我总被学姐们戏称为"镇社之宝",但此刻这个称号显然挽救不了我即将搞砸的社团文化节作品。
"林小北!你的'小JIJI'怎么蔫头耷脑的?"社长苏晴突然凑过来,马尾辫扫过我的作业本。她指着桌上那坨橡皮残骸,眼睛突然亮起来:"你们看这个轮廓,像不像卡通版的小…咳,某种可爱生物?"
整个手工社的女生瞬间围成密不透风的人墙。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我的失败作品被赋予了新生命——圆滚滚的身躯被贴上亮片,歪斜的线条被改造成呆萌表情,最后社长用热熔胶给它粘上毛线小卷毛时,连指导老师都忍不住笑出声。
第二天清晨,我的储物柜塞满了各种"改造方案"。有人用黏土捏了配套的"小美美",有人在素描本画了拟人四格漫画,最绝的是高二的夏夏,居然连夜织了件迷你毛衣套在橡皮章上。课间操时,隔壁班女生特意绕道来我们班后门:"听说你们班有个会变身的'小JIJI'?"
这场意外很快演变成跨年级的创意接龙。每当课间,我的座位就会变成临时展览区:有人带来会发光的LED底座,有人用3D打印制作了等比模型,文学社的才女甚至为它写了首俳句。原本尴尬的昵称,在无数双巧手的重塑下,竟成了承载集体灵感的奇妙载体。
文化节当天,我们的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原本孤零零的橡皮章,此刻躺在精心布置的"奇幻小镇"里——棉花云朵吊顶下,二十七个不同版本的"小JIJI"组成游行方阵,每个都带着创作者的性格烙印:苏晴做的机械风版本装着会转的齿轮眼睛,夏夏的针织款抱着毛线球,还有会唱歌的电子版、能变色的温感款…
"这是本年度最具生命力的作品。"评委老师扶了扶眼镜,"它让我们看到创意如何在碰撞中裂变生长。"当金奖奖状递到我手中时,身后突然爆发的欢呼声差点掀翻体育馆顶棚。学姐们把我推向中间,三十双手叠成金字塔:"手工社的奇迹可是集体创作哦!"
放学后的社团教室洒满夕阳,我们吃着庆功蛋糕复盘这场狂欢。夏夏突然说:"其实最初大家只是想帮你化解尴尬。"苏晴晃着柠檬茶接话:"没想到最后被治愈的是我们所有人。"确实,在这个总强调竞争的环境里,我们意外创造了让所有人安心"孩子气"的结界。
如今走在校园里,仍会听到有人讨论"小JIJI宇宙"的新企划。那个曾经让我脸红的昵称,现在听着竟像老友间的暗号。或许青春就是这样,当你不抗拒那些意外的褶皱,生活就会回赠整片星河。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保持对惊喜说"欢迎光临"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