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造梦”,不再只来自导演的想象力,而是一组高密度的算法循环:第一时间是数十万张公开影像、视频素材的聚合,随后构建出一个可控的数字双生人,再顺利获得渲染、合成、后期等环节投放到广告、影视、短视频的叙事场景中。赵今麦、程潇这样的名字,在镜头前风格鲜明、情绪张力强,他们的面部肌理、眼神与姿态被算法映射成可重用的“肖像资产”,以便在短时间内完成多场景的演绎。
这听起来像是影视工业的效率革命,却也让观众对“真实”产生新的质疑。
但这并非单纯的技术炫技。背后是一条繁复的产业链:数据采集、建模、训练、映射、合成、后期处理。数据来自哪里?谁拥有归属?是否取得明确授权?明星经纪公司和制作方之间是否就使用规则达成共识?在没有制度确保前,出现的只是对肖像权、姓名权、商业利用权的敏感触碰。
对许多粉丝而言,看到熟悉的面孔在不同情境中“重生”,会带来熟悉与新鲜并存的情感体验。对影视工业而言,这是一种降低风险、扩大生产力的方式。产业在追求更低成本、更高产出的也在寻找新的艺术边界:人工智能能否帮助导演更好地讲述人物内心?能否让边缘故事拥有更高的可视性?这其中,最尖锐的议题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信任如何被维护。
法律层面的约束正在清晰化:肖像权、隐私权、商业利用权的界限需要法律的具体化条款来保护;数据采集的来源、用途、保存时间、可迁移性都要有明文规定。影视、广告创意公司需要建立“数字人使用清单”:哪些场景可用、哪些场景不可用、需要签署的授权文件、观众看到的元素需要打水印或字幕说明“AI合成”标签。
对企业而言,透明是最简单却也是最难坚持的原则。企业应建立跨部门的治理框架:法务、技术、市场、公关共同参与,制定内部的可追溯审查机制,确保每一个涉及明星数字形象的项目都有清晰的授权链条。技术上,推行可控的“数字人生命周期管理”:从数据采集到模型训练再到成果布署,记录每一步的权限、变更与使用目的,防止超范围扩张。
对观众与粉丝,教育同样重要。公众需要理解屏幕上的“面孔”可能是多层合成,而非单一真实的镜头。这并不排斥创作的创新,反而要求创作者以负责任的方式借助技术,尊重每一个真实个体的权益。
展望未来,AI并非要替代人类的艺术创造,而是成为一种放大镜,让创作者更自由地讲述故事,同时把风险压在可控的范围内。若行业建立起健康的生态:政府、企业、创作者、观众一起参与,形成“知情同意—透明标签—可追溯记录”的闭环,齐鲁等地的文化产业也能在稳健的轨道上,既保留创新的活力,也守护公众的信任。
在这一进程中,赵今麦与程潇等明星的数字形象如果被合理、透明、合规地使用,能够成为有助于影视与广告多样化表达的工具,而不是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