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并不追求华丽的语言堆砌,而是让学生感到自己在文本里有位置。她常说,语文不是知识的堆叠,而是生命的呼吸。第一节课,她不急着讲课本里的文章,而是请每位同学写下“此刻与你对话的词”,你会看见他们的笔尖在纸上跳动。她用温和的声音引导讨论:你在读这段文字时,心跳的频率是不是也和人物一同起伏?你愿意用哪一个片段来表达你自己的情感?她也会带着学生走到校园的角落,观察一棵老树的纹理,看看文学是否也需要时间的打磨。
她相信,语言的意义在于被人分享,而不是被背诵。于是,课程的结尾并非朗读完毕,而是让每个学生把最真实的感受写成一句话,贴在黑板上,成为全班共同的心声。
小标题二:把文本变成对话她把文本变成对话,把作者放在对面坐下。她引导学生用“我愿意为这段话写一段续篇”的方式进行创作,让故事在学生手中延展。她策划“阅读圈”,每周挑选一篇短文,轮流主持发言,留下一个句尾作为下周的切入口。她还善于把课堂与社区连接起来:带学生走进博物馆、走向田野、走进老戏剧舞台,让语言在不同场景中被说出、被倾听。
她对本地文化有着敏锐的嗅觉,鼓励学生把绵阳的风貌、山的气息、川味的幽默融入写作。一次课堂讨论后,一名文科成绩平平的女生写道:“原来语言不是课程表上的符号,而是夜里灯光下的朋友”。这类瞬间,成为他人评说的证据,也是她教学的源泉。小标题三:课堂之外的延展在她的影子里,课程不止在教室里旋转。
她组织“书香绵阳”系列活动,邀请家长和社区志愿者参与阅读日,让孩子们在家庭的对话中续写课堂上的文本。她用写作工作坊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鼓励他们把日常琐碎化为温柔而有力的文字。她还带领同事召开教研,分享“以人文本身”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如何让作文不是公式化的模板,而是对自我情感、生活细节的深挖。
她强调评改的温度——强调理解、回应与成长,而非单纯的分数。这样的做法,让校园里形成一种彼此信任的氛围:老师愿意放下权威,与学生并肩探究;学生愿意把心里话摊在桌面上,彼此倾听。小标题四:人文教育的长远影响她的影响像波纹,一圈圈扩散至校内的每一个角落:课程设计多元,评估更加注重过程与成长;校园新闻、文学社、戏剧社渐渐成为常态,学生的叙事成为校园记忆的一部分。
她常说,教育若只教会孩子应对考试,那么生活会给他们一个更大更深的题海。她在师资队伍中也扮演导师角色,帮助新老师建立“以人文为核心”的课堂氛围,鼓励他们把个人经验融入教学。学校因此取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和合作机会,学生在城市内外的文学比赛、辩论赛、社区志愿服务中屡获佳绩。
最重要的是,宋娜老师用自己的行动示范了什么叫“赋予生命的语文”:让语言成为理解世界的桥梁,让每一个孩子在语言的旅程中看见自我、看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