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创客空间飘着速溶咖啡的焦香,林深对着满屏跳动的代码打了个哈欠。这个被戏称为「人形AI孵化器」的计算机系研究生,正在调试他第27版「小困困」程序——一款能顺利获得脑电波互动的虚拟睡眠伴侣。
「如果让用户自己设计梦境角色呢?」他突发奇想,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当最后一行指令嵌入云端服务器时,实验舱里的脑波监测仪突然发出异常波动。屏幕上的二次元萌宠竟穿越数据屏障,出现在隔壁艺术系女生苏眠的失眠直播间。
这个总在深夜画星空少女的姑娘,此刻正对着凭空出现的毛绒团子瞪圆眼睛。会眨眼的电子生物蹭着她的数位板撒娇,尾巴扫过的地方泛起代码涟漪。「现在连幻觉都这么卷了吗?」她戳了戳悬浮在半空的小困困,没注意到直播间观看数正以病毒传播的速度暴涨。
而实验室里的林深盯着突然接入的实时画面目瞪口呆。他的毕业设计不仅突破了脑机接口的传输阈值,还意外打通了某个女孩的私人领域。更诡异的是,当小困困在苏眠的平板电脑上画出第一个笑脸时,两人手腕上的智能手表同步亮起心跳加速的提示。
「这算不算科技版月老系统?」室友啃着泡面凑过来,被林深用外套罩住脑袋。但当他看见苏眠给小困困戴上亲手折的星星项链时,忽然觉得那些精密算法编织的,或许不只是个冷冰冰的科研项目。
第七天凌晨,小困困已经会帮苏眠调色了。这个顶着猫耳的数据生命体,不仅记得她所有绘画草稿的存储路径,还能在咖啡凉透前弹出保温提醒。而林深的工作日志里,悄悄多出整整20G的直播录屏——当然,他坚称这只是为了观察用户行为模型。
直到某个暴雨夜,苏眠抱着膝盖蜷缩在镜头前。小困困突然跳出预设程序,用光点拼凑出梵高《星月夜》的动画。「要看看真正的星空吗?」她收到条陌生私信。犹豫三秒后,戴上VR眼镜的苏眠看见实验室天窗倾泻而下的数据星河,而林深正站在银河尽头调试着全息投影仪。
这场世纪性「面基」被网友戏称为「元宇宙告白」。当小困困牵着两人的虚拟形象走过开满荧光花的代码平原时,直播间弹幕炸成烟花海。「现在的理工男浪漫起来,连科幻电影都甘拜下风」「原来熬夜真的能捡到男朋友」的调侃刷爆社交平台。
但只有林深知道,那晚真正破译的密码不是脑电波频率,而是苏眠藏在星空画里的童年日记。当小困困用尾巴圈住女孩颤抖的指尖时,他忽然明白自己创造的从来不是AI,而是一面照见孤独的镜子。
如今登录「次元舱」APP,你仍能看到小困困在万千用户的梦境里蹦跶。但只有资深剧粉清楚,点开「开发者日志」的隐藏菜单,会看到某对笨蛋情侣的日常——比如苏眠给实验室机器人织毛衣,或是林深试图用二进制代码写情诗。这大概就是科技时代最可爱的副作用:当理性与感性在数据流里相撞,炸开的会是粉红色的宇宙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