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自习室灯光下,镜头扫过写满公式的草稿纸,突然传来一声「救命!高数作业写不完啦」的哀嚎——这条播放量破千万的爆款视频,让「冉冉学姐」的账号在2023年春天突然出圈。没有精致的妆发,没有剧本化的台词,这个扎着乱糟丸子头、穿着起球卫衣的普通大学生,用真实到近乎「粗糙」的日常记录,意外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情绪痛点。
在「人均网红」的短视频赛道,冉冉学姐的差异化打法堪称教科书级别。当其他校园博主忙着展示「早六点自律打卡」「图书馆精致摆拍」时,她的镜头里却充斥着「食堂抢饭失败」「体测800米晕倒社死现场」等真实到令人发笑的场景。某期记录期末周崩溃的vlog中,她顶着眼袋边啃苹果边吐槽:「谁说大学轻松?我现在就像被知识腌入味的咸鱼!」这条视频下3.2万条评论里,「世另我」成为最高频词。
真正让账号实现质变的,是她开创的「学习型vlog+解压脱口秀」模式。在《跟着学姐混图书馆》系列中,她会突然暂停计时镜头,掏出手机展示刚收到的奇葩微信:「我妈问我能不能把毕业论文卖给学弟赚外快」;在《四六级急救包》视频里,她边讲应试技巧边自曝糗事:「上次考口语把『Ithink』说成『Isink』,考官憋笑到脸抽筋」。
这种把知识干货与情绪价值打包输出的方式,让观众在收获方法论的同时取得情感代偿。
更令人意外的是商业转化能力。当某文具品牌推出联名款计划时,冉冉学姐没有选择常规开箱推广,而是策划了《用9.9元文具备战考研》特辑。视频里她用平价荧光笔在旧教材上标注重点,边写边嘀咕:「贵的笔能让我多考10分吗?不能的话这钱留着买奶茶不香吗?」这种反套路的真诚推荐,反而让单品销量暴涨300%。
在算法主导的流量游戏里,冉冉学姐的持续走红揭示了一个新趋势:Z世代观众正在用脚投票,淘汰那些「表演型自律」的人设,转投「有瑕疵但鲜活」的内容怀抱。其账号评论区高频出现的「电子布洛芬」标签,恰恰印证了这种情绪消费的转向——当同龄人在镜头前表演完美人生时,她选择展示熬夜爆痘的脸、写论文时的抓狂、甚至失恋后素颜哭肿的眼睛。
这种「不完美哲学」贯穿内容生产的每个细节。区别于主流vlog的精致运镜,她的拍摄设备常常是架在书本上的手机,背景音里时常混杂着室友的嬉闹和楼道里的吹风机声响。某期记录小组作业的vlog中,观众甚至能清晰听到她因为方案被否而小声爆了句粗口(后期用「哔——」声处理)。
这种去滤镜化的表达,反而构建起独特的信任场域:当其他博主需要维护人设时,她早已和粉丝达成了「狼狈共谋」。
在内容架构上,冉冉学姐团队深谙「痛点变爽点」的转化艺术。其爆款视频《如何在ddl前夜创造奇迹》没有教条式说教,而是展示了她通宵赶论文的真实过程:从灌下第三杯黑咖啡后手抖打翻杯子,到发现参考文献页码错误时的崩溃捶桌,最后定格在晨光中提交成功的界面。
这种「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叙事逻辑,让焦虑中的观众取得「被陪伴」的治愈感。
面对「内容同质化」的行业困局,她的破局策略是打造「可参与的IP宇宙」。当粉丝在弹幕玩梗「学姐今天喝了几杯奶茶」时,她会突然暂停讲题,对着镜头数桌上的空杯子;收到粉丝投稿的「翻车考试经历」后,她立即策划了《比惨大会》特别直播。这种即时互动形成的共创生态,让每个观众都成为内容生产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